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探索康县 > 民俗文化 > 正文

探寻康县太平天国历史文化遗迹

发布时间: 2016-04-25 阅读 17348 次

        在6月18至21日,经康县县委、县政府的邀请,中国太平天国历史研究会会长崔之清教授、秘书长张铁宝教授、研究员孔令琦一行三人,在县委副书记李白、康县陇南根据地纪念馆馆长、县文体局局长燕永春的陪同下,组成由县文体局、旅游局等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参加的考察队,对我县境内的县博物馆、云台镇白马关古城、四合院古建筑、民俗风情,太平古墓等相关太平天国历史文化遗迹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实地考察,并于6月21日下午在阳坝镇召开了座谈会。

        通过对康县博物馆的考察,发现了一方太平军用过的砚台,这方砚台由康县博物馆馆长杨清君2012年在云台镇下乡时,在一农户家里发现并购买,现珍藏于县博物馆。这方砚台长14.5厘米,宽8厘米,高2厘米,砚台背面写着“刘国宁”等字,其中“刘、宁”二字是繁体字,“国”字是简化字,但是国字框内“玉”字没有一点,是“王”字,张铁宝教授断定,这个“国”是太平天国时期的专用字,而“宁”字是繁体字,这在清朝道光年间是避讳的,从而确定这是一方太平军用过的砚台,而且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发现仅有的相关太平军用过的砚台。

        通过对云台白马关、康县茶马古道、历史文献等相关遗址和资料考察发现,1864年8月(清穆宗同治三年),启王梁成富、召武王蔡荣昌率领太平军从四川途经陕西略阳进入康县窑坪,经过云台、望关到达武都,攻占了阶州城(武都),当时阶州知州为沈风才。

        据《阶州直隶州续志》记载:“沈风才,安徽当涂优贡,同治二年,知阶州,三年八月十六日,发逆犯阶,率兵民西城防守。十八日,城陷,及家属十余口死之,总督杨岳斌奏闻,赐恤”。

        1865年6月(清穆宗同治四年),由陕西巡抚刘荣联合陕甘总督杨岳斌全歼攻占阶州城的太平军。据《康县志》记载:“1864年月(清穆宗同治三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过康境,从窑坪入境—武都,过境时镇压何多益、葸朝苍等13名作恶多段的地方豪绅”。

        据《阶州直隶州续志》记载,1865年6月,通过陕西巡抚刘荣联合陕甘总督杨岳斌的镇压,启王梁成富、召武王蔡荣昌为首太平军“阶州之战”兵败,时任阶州知州常毓坤。据《阶州直隶州续志》记载:“常毓坤,字建庵,直隶滦城人。同治八年正月,署州事。次年五月十三日,在北城下,潜用地雷克复之。生擒蔡、启二逆,悉歼其众。”根据推断,兵败后的启王梁成富、召武王蔡荣昌的太平军部分余部,沿白龙江南下,到达五马、裕河一带,然后到达太平一带隐姓埋名了下来。

        通过走访阳坝镇太平阴坝子村王文杰老人,王文杰,阳坝镇太平阴坝子村人,1941年生,祖籍四川,现年73岁。根据王文杰老人口述:据他的祖辈们相传,太平柯家河有一处地名叫做“二码头”,只有这个地方才能渡过柯家河,太平天国的逃亡士兵从这里渡河到达太平。有一处山峰叫做“红崖冠”,红崖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峻,相传洪秀全的士兵在此山峰避过难,因此叫做“红崖冠”。还有一处地名叫做杀马场,相传太平天国的士兵因饥饿在此处杀马充饥,所以叫做杀马场,大约在现在阳坝镇太平鸡养鸡场沿河往下两三公里处左右。

        另外,他清楚的记得,在1950年解放以前,在太平村平河坝沟里,居住着300多户湖南、贵州和四川籍人,这些人当中有的人把父亲叫做“丫丫”和“爹爹”,在1949年全国解放以后陆续迁回了老家。

        这次考察活动,由中国太平天国历史研究会会长崔之清教授、秘书长张铁宝教授对康县太平天国历史文化遗迹进行了考察甄别,脉络进行了梳理,并有了新的突破和发现。通过对太平军砚台实物考证、查阅历史资料以及对部分老人的走访,可以证明,曾经在康县境内是有部分太平军的活动踪迹。使得康县太平天国历史文化遗迹线索更加明晰,这将为今后继续研究探索康县太平天国历史文化提供了依据,同时又对我县文化旅游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太平天国历史研究会会长崔之清教授为康县题字留下墨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