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探索康县 > 民俗文化 > 正文

寻访茶马古道之五:翻越太石山

发布时间: 2016-04-25 阅读 15620 次

泰山岩岩不可登,行人扪葛复攀藤。

似闻鸡犬声相应,知在云山第几层。
        这首《泰石山道中》是清代甘肃学政陆挺写康县太石山的诗。遥想当年,这位甘肃教育界的最高长官大概是去往阶州“督察考试”途中翻越太石山的。高峻险要的太石山给这位陆学士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使他有感而发。
        太石山古称铁笼关,又名铁笼山,是康县北部明月山系的一段重要山脉,位于成康两县交界之处西汉水西岸的我县太石乡、平洛镇境内,高峻险要,因是昔日成州(成县)去往阶州(武都),阶州去往成州、天水的唯一通道和重要关隘,因而地理、交通、战略位置都十分重要。通过康县的“茶马贩通番捷径”其中一条就是顺平洛河而下,在今平洛镇药铺沟村开始攀爬太石山,翻越太石山后,在西汉水上的大川坝渡口渡河,进入成州,再去往西和、礼县和秦州(今天水)。
        考察县境内的茶马古道及平洛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太石山无法回避。
        10月23日,我们县文联考察小组一行翻越太石山终于成行。
        由于从平洛街道通往太石山山腰的宋那村前几年修通了一条简易盘山乡村公路,使得我们此次的太石山之行变得省力方便好多。在平洛镇政府任职服务的省委组织部选调生李雁红的帮助下,我们一行五人租乘了一辆小面包车向太石山进发。
        时令已是仲秋,康北的山野里,玉米已经收割,满目绿色开始变深变黄,只有路旁坡畔的野菊花一丛丛、一片片开得金黄、粉白,美丽又醒目。
        小面包在陡峭崎岖的盘山土路上艰难颠簸攀爬,脚下逶迤的平洛河及两岸的村庄在我们眼中越来越远、越来越小,大约走了半个多时辰,当车子爬上一块较为平坦的山坡,同行的向导指着前方几里开外的一处山垭对我们说:看,那就是太石山山顶。顺着向导的手指,我们看见远处迷蒙的雾蔼中,高峻的山峰凹出了一个大垭口,垭口旁及脚下,坐落着十来户人家的一个土墙青瓦的村庄,那就是宋那村。
        在村边停下车,我们便向垭口攀登。好在还有大约二里多的山路,我们很快就登上了太石山山顶。
        这是一个宽约300米的山垭口,垭口两旁土地肥活,地势平坦。由于高寒,农民们播种的冬小麦才刚刚拱出土层,黄豆苗叶也才开始由青转黄。站在垭口,极目四望,东面,滔滔奔流的西汉水如一条彩带蜿蜒远去,村村寨寨点缀掩映在群山怀抱之中。西边,巍峨高耸的明月山逶迤天边,雄伟壮美。周围群山挺拔竞秀,苍苍莽莽,如黛似画。“……滚滚嘉陵潮足底,巍巍铁笼到眉端。眼观陇右十余县,势压终南万里山……”(清  李左棠《题明月山及铁笼关》)。此刻,古人歌咏太石山的诗句自然而然浮现脑海,清晰而贴切。
        垭口东面的麦地里长着一棵高大苍老的柳树,这是太石山顶的一棵标志树,当年从成县去往武都方向的驮队商旅只要越来越清晰地望见这棵大柳树,就表明他们离太石山顶越来越近了。
         在山顶西面不远处的一面悬崖上,我们发现了一个土堡遗址。当时我们以为就是当年李都阃于太石山顶修筑的暸望台,后来经过走访了解,这是山下药铺沟村的一家商户为躲避“跑棒客”而在山上修筑的。像这样的土堡在平洛河一带有许多许多。而史料中记载的李都阃修筑的暸望台,我们走访、寻遍了整个山梁,也没有找到一丝遗址和痕迹,留下遗憾。
        拍完照,走访了宋那村的两户人家之后,我们完成任务乘车下山,前往山下的药铺沟村接着考察。
        在太石山的东西两边山脚下,各有一个村庄,平洛镇的药铺沟和太石乡的巩家山。当年过往太石山的驮队脚夫一般都要在这两个村庄歇脚住店,两个村庄当年都开有规模较大的脚骡店,在方圆很有名。
        药铺沟当年有三家较大的脚骡店:张家店、罗家店和安家店。每个脚骡店可绑十六七匹骡子,店里的通间大炕能睡二十余人。在村里走访时,73岁的张永久老人给我们介绍说,他就是张家店的后人,当年的许多事情他还记得,那时的药铺沟只要一来脚夫驮队就变得热闹起来,驮队骡子的铁掌在石板路上踏得火花四溅,他们驮的背的碗碗罐罐啥货都有,就像现在赶集一样热闹……
        从药铺沟出来,已是下午四点,我们赶紧驱车赶往下一个考察点——太石巩家山。
        我们此行的向导巩生勤就是巩家山人,昔日他在长坝中学上学时经常要翻越太石山,对家乡这一带的情况非常熟悉,他的父亲巩世武是位乡镇退休干部,老人领着我们看了村里的古廊桥、大石头上的脚骡店以及太石山驮道的旧址和走向,给我们讲了许多有关驮道的事情。由于太石山驮道在明代设平洛驿时就已是骡马往来,所以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名,方圆数百里无人不晓,连陕西、四川人也知道有个“大路上”、有个“大石头人家”。但一直以来这段驮道石突坑陷,陡峭崎岖,路状很差。1941年曾部分整修加宽,但仍不足两米。1947年秋冬至48年春(民国34年至35年),国民党催派成康数县大量民工上山修路,近半年路未修通一里。
      一天的考察结束时已是夜幕降临,热情的巩家父子又留我们吃了一顿地道的农家臊子面。茫茫暮色中,我们踏上了归程。

(责任编辑:康县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