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探索康县 > 民俗文化 > 正文

康北羊皮鼓扇舞

发布时间: 2016-04-25 阅读 15520 次

        西秦岭南坡的康县北部,群山横亘,沟壑纵横。山环水抱的山山岭岭上,村舍星星一般散落在树木荫蕴的深处。我们要去的太石乡杨山村就是镶嵌在西汉水西岸山沟里的一个村庄。

        我们到杨山,是要感受一个乡间的祭祀活动。这种祭祀比较特殊,只是小范围流行在川北、陕南和陇南的一些地方。我们也有些疑惑,难以理解这种祭祀何以如此神秘。
        一种行走的责任使我们不得不挤出时间前往。杨山是一位文友的老家,有关祭祀的消息就是他提供的。山路陡峭崎岖,停停走走好不容易才到了地方。自然是深山密林的地方,文友解释说:村庄被树木环绕也是近几年的事情,从前的杨山庄稼遍地,谁也不会想到今天回来会是这样的景象。
        祭祀活动已经进行了一夜半天,我们到来时正好是午饭之后的歇息时间。杨山四处都是一种肃穆庄严的氛围,在我们眼里,神秘的感觉固然重要,但是探求究竟才是最为主要的事情和目的。开坛的鼓声清脆激越,一声声激荡着我们的心房。好奇驱使我们顾不上疲惫和饥渴,急急忙忙奔到道场去感受这种原始的祭祀活动。
        这种祭祀的表现方式就是以羊皮扇鼓舞娱神。羊皮扇鼓舞民间俗称耍司棍子、跳端公、攒神。羊皮鼓状如蒲扇,鼓面为羊皮制作,蒲扇形,铁框,框上置柄,柄上套九个铁环(代表九曜星神)。鼓鞭用细竹篾捆扎,外面编裹一层羊皮。表演时由司棍子左手握鼓柄,右手执鼓鞭(俗称鼓尺),一手敲之,一手摇之,蒲扇嘭嘭有声,铁环呛呛作响,边敲边唱。
        扇鼓舞不属于佛教或者道教,它只信奉神,我们问及教派的问题,回答说是神教。扇鼓舞娱神祭祀有上坛、中坛、下坛之分。上坛道场一日一夜,中坛一日两夜,下坛三日三夜。下坛神分的神种类比较多,分罗虎、赵虎,这应该是领导人,是下坛神的主神。中坛神是犀牛护神,本佛玉帝。上坛是三宵王母。另外,地方神还有黑池龙王、东岳泰山神、大安爷、八爷等。
        祭祀程序从起鼓、开坛迎神开始,唱词也多是远古时候的神话和传说,密集的鼓点让人无端地感到肃穆和庄重。到了娱神时的笑坛和花坛,随着鼓声的变化唱词开始随意起来,插科打诨的神歌都是现编现唱,总能惹人捧腹,这时候的场面轻松活泼。我们仿佛看到传说中的神灵就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和欢乐的人群一起愉悦欢笑。
        祭祀总是一种庄重的事情,羊皮扇鼓舞祭祀也不例外。然而我们还是看出,祭祀场面虽然同样震慑人心,但也不乏许多的表演成分。我一直不解的是:每每祭祀的时候,为什么要在神案前站立一奇异装束的人,做簌簌发抖之势,并且在一阵问答之后要用一把斧形法器在其额头正中眉心处做一个剖开的表演,然后由掌坛的司棍子点燃黄表,拽着表演者激烈地蹦跳,两人合握一把菜刀在四处的地面上肆意砍削。后来,一位叫杨生林的青年司棍子告诉我说,这个场面是由最初的人头大愿演化而来的,刚开始,神教里的祭祀是要斩杀活人用作祭品,非常野蛮,后来才演化为形式上的表演。
        扬幡是整个祭祀活动中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幡是由旗杆和锦幡组成,每年有闰月的时候,锦幡上的花花纸长十三尺,没有闰月的时候长十二尺,表示人们希望每一个月的日子都象花花纸一样五彩斑斓。花花纸是祭祀之前就做好的,选用的材料是农村土纸,用五色膏子染制而成。此前,一些花花纸像装饰品一样被粘贴在祭祀道场的周围。花花纸在扬幡的时候,是要被到场的人们连蹦带跳地抢到,拿回家去,仿佛就是把一年的好光景抢到了手里。
        还愿和许愿是同时进行的,这已经进入了祭祀程序的尾声。方圆的村庄人家凡是发过愿心或者有求于神灵的,都在祭祀的最后一天送一只公鸡过来,由场面上的年长者一刀剁去鸡头,然后焚烧淋有鸡血的黄表。这个时候,就可以说明自己于某年某月有什么事情向什么神许过什么愿心,或者说自己现在有什么事情要麻烦神灵。
        羊皮扇鼓舞原本是古老氐羌民族祭祀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议程,流传下来发展到现在,几经演变,就不仅仅只是具有祭祀的功用了,成为一种民间文艺活动,人们在祭祀娱神的时候,同时也在进行自娱。我们翻寻所有典籍,都很少对康县的羊皮扇鼓舞有所记述。在我们看来,这种祭祀虽然神秘,但也带有普遍性,祭祀的目的无非就是祷求本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庆平安。保佑户户安康,无病无灾。
        这一种民间文化,它反映出在远古特定时期,这些民族把希望寄于神灵的无奈之举。但无意间,它约束了人们的思想,规范了人们的道德行为,凝聚了本民族的人心。人们寄期望给神灵,同时也表现出在自然的力量面前,人们衍生的生存理念。这是所有民间文化共有的内涵。
        由于天气下雨的缘故,我们在杨山逗留了一夜。我们叫来实际上是农村艺人的杨生林了解情况,他憨厚地一笑,对我们的问题一一做了解答。于是,我们知道了羊皮鼓扇舞其实也是大秦文化的分支,属氐文化一脉,是神教的一种,主要是氐羌族通过娱神、酬神、祭神来祈求平安的一种特有的祭祀活动。所表演的内容有固定的唱词,但没有固定的角本,都是由司棍子一代又一代,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
        过了几天,那位叫杨生林的年轻司棍子给我们打来电话,说离他家不远的太石寺沟村还有一场道场。于是,我们再一次全程见证了这种古老的祭祀过程。没想到的是这前后两场祭祀活动,内容虽然相同,但表现形式却有很大变化。不过我们不难看出,不管是那种形式,最终都是氐民族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祈盼!

        (责任编辑:康县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