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探索康县 > 民俗文化 > 正文

棒棒鞭

发布时间: 2018-08-22 10:30 阅读 13830 次

棒棒鞭也叫“霸王鞭”“钱鞭子”,有的地方叫“打花棍儿”“打钱串子”。其表演者人数不等,舞者每人手执一根串着铜钱和铃铛的七彩竹棍,随音乐节拍轻敲肩头、脚尖、手掌、臂腕等部位,队形不断变换,铃铛琅琅作响,歌声欢快悠扬。

表演者边舞边唱,观赏者如醉如痴。其唱词和曲调来源于古老的民间花儿,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原生态民间歌舞艺术。棒棒鞭现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片来自网络)

 陇南“棒棒鞭”的起源至少有三说:



       相传在古代永康 (今康县)境内,有一位氐羌武将英武神勇,威振四方,他擅长使用一种“鞭”形兵器。氐羌后人为纪念这位部族英雄,便把他使用的兵器称“霸王鞭”并流传后世,作为镇宅、避邪之物。至今,当地人在祭祀活动中还作为一种法器使用。可见,“霸王鞭”由使用的兵器演变而来。与之相应的,有一些说唱兼有表演的民俗体艺范式。“霸王鞭”配饰小铁环,舞动时其声音清脆悦耳,再配以独特的身法及唱腔,很具有观赏性。之后人们便在各种喜庆、祭祀、集会场合使用,用以表达欢乐、喜庆之情,祈福风调雨顺等,并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的表演套路。


       “棒棒鞭”来自于一种棍术的挥舞演变。传说晚清时太平天国军的一个小分队隐匿在康南,他们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将原来手中的武器逐渐作为防身器械、驱逐毒虫的工具。或出于应付突发状况,他们外出时往往要随手拿一根防身兼做拐杖的“棍”,边走边舞动,随意玩耍。起初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动作,一般都是兴致所致。在长期的挥舞中,逐渐演化出一种套路,几经改动和修饰,最后成为康南的一种健身和娱乐形式——棒棒鞭。




        晚清民国时期,“下四川”的陇蜀道上,商旅、马帮交通兴盛,很多脚户客商或马帮成员顺手佩带小鞭竿,既用作护身之用,也驱赶路途草丛虫蛇野兽,出于装饰和声响清亮的需要,久而久之演变出一种具备套路建有说唱表演的体艺样式——棒棒鞭。

       康县"棒棒鞭"是当地极有影响的一种艺术形式。康县"棒棒鞭"表演在原有武术动作的基础上,吸收、融入了民俗舞蹈以及秧歌、健美操、大众健身操等动作元素,融体育、音乐、舞蹈于一体,是一个文化统一体,具有鲜明的文、体、艺交融性,健身和娱乐性,稀缺性,传承性等特征。


(冯家峡腾讯“为村”直播活动中的棒棒鞭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