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探索康县 > 民俗文化 > 正文

豆坪唢呐

发布时间: 2018-07-19 00:00 阅读 15322 次

        豆坪唢呐,流传于甘肃省康县豆坪乡的汉族传统民乐,是康县唢呐的代表性艺术形式。康县豆坪乡的唢呐声音宏亮,节奏明快,曲调丰富,地方特色浓郁,是甘肃省的汉族音乐艺术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唢呐在康县有悠久的吹奏历史。据记载,最早在14世纪时的明代,境内就有了唢呐,康县北部的唢呐吹奏是由庆阳传入,而康县南部的唢呐吹奏是由陕西、川北传入,因而,康县境内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的吹奏形式和曲调,康县豆坪乡的唢呐声音洪亮,节奏明快,曲调丰富,地方特色浓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时有一豆坪人去庆阳谋生,回家时学得一手唢呐吹奏技艺,成为康县第一个唢呐传人,从此,唢呐成为康县汉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康县豆坪唢呐吹奏形式有单吹、合奏等多种形式,合奏时伴以司鼓、铜钹、锣、碰铃、大鼓等打击乐器效果最佳,打击乐与唢呐的完美结合可以使吹奏场面宏烈、壮观,有利于表现曲调的内涵,增加感染力。

        康县唢呐有许多曲牌,其中流行最广的就有一百多个,文化体育局组织专人,辗转全县广大乡村征集曲牌和曲目,将流行较广、脍炙人口的曲目编印入选《康县民歌》专辑,有效保存了这一珍贵的汉族民间乐曲资料。唢呐在民间具有鲜明的主题意味,奏乐时演奏者可根据不同的场合确定曲目,也可按指定曲目吹奏,有喜庆的《开财门》、《大开门》、《八仙上寿》、《全家福》;悲苦的《哭长城》、《哭五更》、《吊孝》等。

        唢呐吹奏自明代传入康县以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分布广泛。在康县境内各乡镇村庄,每逢红白(喜丧)事都有唢呐吹奏的习俗。二是内容丰富。喜丧各有专门的曲子,吹奏形式也有独奏、合奏等各种形式。三是技巧性强。技巧主要在于掌握换气,吸气换气运用自如,讲究嘴不离器声不断,可连吹几十个曲调。四是感染力强。喜庆场面中吹奏的曲子,使人听了顿感神清爽快,气氛热烈。在悲苦的场面上吹奏的曲调哀婉、伤感,使人听了如哭如诉,肝肠寸断。

        豆坪唢呐,是康县特有的地域音乐文化,有较高的研究、保护价值,将“豆坪唢呐”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对延续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和唢呐技艺都有十分特殊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豆坪唢呐属吹奏乐器,在当今各文艺节目和农村红白喜事中,经常演奏,有着独特的音乐表演特征,具有较强的技巧性和感染力。挖掘、抢救保护康县豆坪唢呐,对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保护、继承这一民间音乐的演奏形式和吹奏技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截止2010年,康县已建立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文体局,县政府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县长任组长,为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在康北唢呐吹奏水平较高,应用相对普遍的豆坪、寺台、大堡等乡镇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唢呐曲谱,拍摄照片、录像,初步建立文字、图片、曲谱档案;每逢春节社火等重大群众文化活动,都编排上演唢呐演奏节目。在此基础上,就豆坪唢呐的保护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全面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唢呐吹奏的历史沿革,以及乐手、乐器、乐曲其价值等全部状况。并将普查所获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二是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抓好唢呐吹奏的基础理论和当地特征研究。三是在每个乡镇选择一个唢呐吹奏较典型的村子进行保护,建立唢呐民俗保护村。四是继续保持重大节日庆典活动中,“百人唢呐”吹奏节目上演,来增强大家对唢呐吹奏的认识,以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以达到加大宣传力度,弘扬民间音乐的目的。

        具体步骤是:2007年—2008年普查相关历史资料,建立唢呐资料库,成立唢呐民俗文化保护村,组织人员专门学习吹奏技巧;确定21个唢呐保护村,建立重点保护名单;完成相关曲谱记录、收集、整理工作。2009年编印《唢唢吹奏曲集》,制作发行《康县唢呐》光盘。2010—2011年举办唢呐艺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唢呐活动,继续排练更加精彩的文艺节目,参加省市乃至国家级文艺活动。